中国画章法怎么表述?

鞠玉飞鞠玉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章法”这个词是中国画特有的,它指的是作品中各部分的布局。 古人论及章法多着墨于书画的布局,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后》中提到:“夫欲书之时,当静心绝虑,凝神静思,想临池之水,观飞瀑之状,然后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所闻。”(《兰亭序》)又说:“所以每作一字,必拟形其象。”(《二谢帖》)“字既写后,还须布白,行次第,疏密亦须适宜;如其宽缓,字虽端正,失却劲健;如其急迫,势虽生动,终欠飘逸。若能得宜,便称上乘。”“凡作一字,必先考虑其结字。”(《论书札子》)又《宋史·苏轼传》记载他书法的言论:“自书《兰亭序》后,凡作字,必以此序法度。”

唐宋以来,文人书家论及章法多有著述。宋代的米芾、赵孟坚等人都曾谈到这个问题,而最精辟的莫过于赵孟頫的这一段话: “字画疏朗处,当使字形紧缩;笔画繁冗处,须令字形舒展。勿使结字过促,勿令行间空疏。须得自然起伏、自然错落,不可作一小方格内缚束我笔。平正安妥,俱非我所当取也。” 清代书法家梁巘论述得更加详尽:“古人书法无非方圆二字,方者,体也;圆者,用笔之法也。李阳冰曰‘点如高峰坠石’,欧虞褚薛,皆言笔必须重。孙过庭曰‘峻锋出斧’,颜真卿言‘笔要轻’。杨雄曰‘翰墨之事,无复佳者,惟勤练字,斯为上功’。东坡云‘笔穷则变,画尽则变’,又云‘笔得法且须疾’。是方者,凝重沉着;圆者,灵动轻捷。”

时至今日,学习传统中国书画的人仍不忘遵循古人的这一教诲。 当然,古人的这些言论只是对书画创作的一般原则性的指导,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作文和写字都有一定的规则,但是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格式。”

路予青路予青优质答主

章法亦称“构图”、“布局”,指画面中物象安排布局的原理和方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有:“经营位置,则画之总司也,气韵本乎游心,神仪须合跃进”之说。“经营位置”即是关于“章法”的古语释义。一幅中国画的构成元素有笔法、墨法、色法、用水法、造型,构图法、款题和印章等等,章法即指如何把这些元素构成形式上和谐完整,内容上具体充实完美的一幅画。

一幅画的章法布局,必须有宾有主、有远有近、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有浓有淡、有断有续、有气有韵、有节奏有变化、有统一有对比、有平平常常有惊心动魄......总之必须有自然有生气有情有意。笔墨要为所表现的物像和画的布局章法服务,反之,布局也要为笔墨和物像造型服务。

构成一幅画面的物象,从构成元素上说就是线、点、面,线、点、面的形态变化和它们的组合变化,就是笔墨。线、点、面的组合和笔墨,在画面中所分布形成的聚散、疏密、虚实、浓淡、大小、明暗、冷暖的节奏变化,就是一幅画的笔墨构成和布局构成。因此从最根本的原理上和方法上说,中国画的布局章法就是关于笔墨构成的原理和方法。

中国画布局方法的总则,就是“计白当黑”,即在作画和布局时应将“黑”(绘画的主语部分)和“白”(画中的空白)统筹考虑。中国画布局的要言就是“气韵生动”,即在布局时应把物像笔墨组合得生机勃勃而有神气韵味,使画面通达和畅有势有情。中国画布局的准则就是“计黑为白”,即在作画时笔笔是“黑”(有墨有色的部分),处处“计”着“白”(“白”的多少和怎样变化);“有笔有墨即有气韵,无笔无墨即无气韵。”(《芥子园画谱》)。布局应将有笔墨和无笔墨的空白部分巧妙灵活地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一气呵成、相生相发、顾盼生情、韵外之致,“计”之于笔情墨趣的“白”,较笔墨有形色和内容的“黑”更重要。

“有处删三分,减一分则太疏;无处留三分,添一分则太密。”(潘天寿《谈诗题画》)。意即是,有笔墨之处应多一些空白,若过分“黑”则“密”而“滞”;笔墨空白之处应存有笔墨之势,若一味“白”则“疏”而“空”。即“黑”中含“白”,“白”中含“黑”。

中国画“留白”和“计白当黑”的理念,与现代设计的“负空间”是相通的。

中国画“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章法特征和计白当黑的原理,在平面构成中表现最充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构成中,“白”是“黑”的“负形”,“黑”是“白”的“负形”,“负空间”的运用使“黑”与“白”相互依存、生发共存、有机互动,“黑”与“白”的关系,是中国平面构成“图形”美的关键。

中国画的章法布局,从构图的形状而言有两种:横向的长画条幅和竖向的中堂、屏条。两种皆为方形构图的“三远布局”法。横向条幅是俯视和平视相结合(以平视为主)的布局,竖向条幅是平视和仰视相结合(以平视为主)的布局。中国画无论怎样布局,皆应有“可游可居”,即“远”、“大”而“深”的感觉。为了有纵深感,中国画的布局不宜“居中”而应“对角”。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