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家何凤来?
认识他,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午后 当时我在一个不知名院校的美术系读大四,闲来无事和舍友在学校的二手书店买书,突然看见一摞画册,都是山水,便随意抽了一本。翻开第一张画,瞬间被震撼到了,这是什么手法?那么浓重的墨色渲染,山是山,水是水,云山雾绕,若隐若现,远山用淡墨淡淡勾出轮廓,整个画面清新秀丽,又云雾缭绕,充满生机。我惊讶于作者的技法,也感叹于作品的美丽,立刻掏钱买了下来。
后来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仿若置身于仙境中,阴霾全都散去; 偶尔也有迷茫的时候,也会拿出自己的作品与他比较,顿时觉得自我的渺小,迅速找到前进的方向。 他就是国画大师——何凤。
也许很少有人能看懂他的画,他的作品总是以山水的形态出现,却给人很大的意境。 就像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在岭南,却一生与水墨云山相伴。
他是国内最早到德国学艺术的留学生之一,却一生远离繁华的都市。他用精湛的技艺留下了无数不朽之作,却从不张扬自己的才华。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员,却从未加入任何协会。他用一颗纯粹的心,做着喜欢的事,过着平凡而多彩的生活。
何凤(1934-2018),原名何威,字羽青,号大青、凤山、凤岭、孤云山人。生于广东番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5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史馆馆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等。代表作品有《秋麓烟云图》、《云山烟雨图》、《万壑树参天》、《清晖园》等。
中国著名画家、书法家何凤来教授于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凌晨四时二十五分,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六岁。追悼会于三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何凤来教授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六日生于河北乐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幼年家道贫寒,中学尚未毕业即辍学参加工作。一九四八年调入东北书店当编辑,不久转入部队,在东北军区军工部政治部文化室工作,负责美术及文化娱乐活动。一九五五年调到总参军训部,在军事教材编辑所任绘图员和编辑,一九五八年调到军事科学院,从事地图集和辞典的编辑。一九六二年离职转业到河南美术出版社当编辑。一九七六年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任教,一九八三年经湖北省高评委员会评定为教授,“中国教育家优秀教师”协会会员,省、校书画会副会长。一九八六年离休后受聘于湖北电大、湖北教育学院(现武汉传媒学院)、中南民族学院美术系,一九八八年离休后受聘于北京艺术研究院任教授兼副院长。一九九一年、一九九六年荣获《当代中国人才库》编委委员会颁发的金质荣誉勋章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积极份子”荣誉称号。作品先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央军委办公厅等单位收藏。
何凤来教授从五十年代初开始从事美术创作,至今已近八十高龄,在几十年漫长的征途上,他留下了一行行深深足迹,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先后在《新华日报》、《中国青年》、《人民画报》、《大众电影》、《中国铁路工人》、《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报刊发表和展出中国画、素描、水粉、油画、年画、插图、连环画4000余件,代表作品有《三打白骨精》、《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岳》、《松、瀑、云、峰四条屏》、《水光云影共徘徊》、《大山精神》、《一溪清泉出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