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卷杠值钱吗?
清代时的卷杠银比现在的钢镚大得多,但绝对比银元小。之所以叫‘杠’其实是因为这种碎银的来源就是大银墩子在融化时由于模具和金属本身流动的不统一性,在边角处往往会多出一个疙瘩,铸造好后将大银墩子从中间掰开,这个疙瘩就顺势拖下来了,由于造型的关系,民间就起了个‘卷杠’的名称。‘卷杠’一般是10两大版银子的1/10,合1两,如果再从1两者上往下继续掰的话,大小也没有定数,更小的就没有卷杠了。
‘卷杠’的大小各处都不一样,在民国年间的北平,一般流通的为上海造,长的一般为3、4厘米,宽的2厘米,薄的1.5毫米左右,由于制作时为了体现银行的信誉,上面除了打上了该银行的名称外,还在上面刻上了防伪符号。那个年头儿,防伪没有那么科学,所以就是把上面的字印刻得厚厚的,深的很有立体感,从侧面看,像是突出来的花纹。此外,有些制作精良的‘卷杠’上面还有花纹。也有的只有几条平行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