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简写做宝字吗?
古时候文字没有标准化,写字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写同一个字,可能字形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变形走样,所以才会产生“存形”书体(比如金文、石鼓文等等),这些书体保留了许多原始信息。
但是即使“存形”书体的文字,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比如青铜器上铸的金文和石碑上刻的石刻文,形状基本相同,书写顺序(笔顺)也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但是,铭文在金文中的位置和石刻文中的位置,却恰好相反。这证明它们形成时的书写工具有很大的区别,金文书可能是用毛笔写,而石刻文是用刀刻的。
在古文字中,宝字也有省简写法。如甲骨文、金文就有省简写法,其字形是一个宝盖头,下面是一个贝字。这里的贝,也不是指贝壳本身,而是它所蕴含的本义,“财物、财宝”之意,这是“宝”的本字。由于字形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很象“秦字”,后人便在“贝”字下面又加了一个“玉”字,并在字形上加以改进和修饰,这就是后来的“宝”。玉和贝是古人最珍重的东西,所以,宝的本义指人所珍爱之物,亦指一切稀少、珍贵之物。
从金文字形上可以看出“宝/秦”的写法:贝+玉=秦,秦=宝,秦=贝。这种写法可以看作是多体字,也可以看作古今字。秦的繁体字就是“秦”,秦字古时和“贝”通用,可以解释为“财货、财物”(《经典释文》:秦,本亦作贝)。
现代人用繁体字“宝”,一般有“宝贝、财宝、保佑”等解释意义,没有“贝”即“秦”的用法;用简体字“秦”,只有专用于人名和地名的意义,没有“宝贝、财宝、保佑”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