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震的篆刻作品?
何震的印章,早期工致典丽,用刀深峻猛利,入纸疾速,提按起伏极大,故有渴笔飞白之趣,气势纵横捭阖,一吐胸中块垒,故艺术上极有独创性和感染力。他晚期的印风,经过石刻艺术的浸润,又更富于苍莽博大之势。他所拟的汉印,如“汉相印”、“广武将军”、“平蜀将军”,古朴平和,不露刀痕。他早年在安徽新安时所凿的“云间山人”一印,已露此端倪。从他在江西时所刻“休宁朱鸿”印起,渐渐开始有刀法的显露,经过“程君房印”的飞白印阶段之后,在京时所刻“休宁吴郡世家”和“张平子印”中,已完全形成渴笔露白风格。晚年的“陶庵”、“陶庵珍赏”、“何震长寿”、“郁仪阁”、“大匠之门”等印,更有高古、苍莽之气。
何震著有《续学古篇》,收录古印六十多方及所摹印章,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篆刻心得,并附刻像和传等。此书刻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万历三十九年,他的学生程克章又刻《续何雪渔先生学古印谱》,收印四十三方。
与何震齐名的另一印人,是汪泓(字叔大,号仲圭)。他工篆隶,刻印不守绳墨,直抒己意,与何震齐名。董其昌说:“娄东叔大,少师鸿父,刻印脱尽近代蹊径,时见六朝风骨,于文寿承外,能别树一帜。”(《印人传》引)程克章说他“作印与雪渔正相当”,“可与伯仲”。(《印人传》引)
何震、汪泓在印坛上驰骋的时间不很长,但其影响和贡献是很大的,他们都打破了王冕、文彭以来用冲刀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创立了切刀法。切刀有单刀和复刀两种。单刀是镌刻时行刀只一次,复刀是上下刀刃各刻一次。两种切刀都是在镌刻过程中有停顿和复刀,使线条出现崩陆、残破白文或浅凹斑剥的朱文,并能形成遒劲生辣、厚重朴拙的效果。由于刀刃在行刀过程中的转动和起讫两端用力的深浅不一,使线条呈现出自然变化的“飞白”,从而增强了线条的韵律感和金石气。这种“刀法浑鸷,行止有痕,时作疏朗飞白”(王祥仔《娄东诗钞序》)的篆刻风格,对明、清两代篆刻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