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法作品明月几时有?
书法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众多书法作品中最知名,最受世人喜爱的。词因书更美,书因词更出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流传千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写。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与胞弟苏辙也已七年不曾得见。“婵娟”最早指妇女美好的样子,后来借指美女,再后来指嫦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里的婵娟指代明月、团圆。苏轼寓情于月,因月抒怀,把人类永恒的矛盾——出世与入世,表现得淋漓尽致,词虽在描写个人思亲,但因为其博大的胸怀,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对人间普遍的热爱,更寄托了作者的哲学思想: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只要彼此真情依旧,即使一方远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光洁清辉,生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这首词是中秋词中流传最广,绝唱者。
书法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纵33厘米横32厘米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字是行楷或称为“兼金”,书写技法非常丰富,以中锋为主,兼有侧锋,力度沉着稳定,粗细得体,大小有别。苏轼认为“大字难似小字,小字难展如大字”(见《东坡题跋》)。此幅横势略长,字较大,气势恢宏,自然流畅,笔笔有节,结体不拘陈规,字画形体均呈扁势,笔划舒展,雍容大气,字里行间洋溢着天真烂漫的气象和浓厚的艺术魅力。此幅书写笔迹粗细变化不大,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疏,留白甚多,显得通篇很舒朗。
细品,该幅作品将文学、艺术、人生感悟及哲学思想融入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人字互映,天人字合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