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华馆帖有收藏价值吗?

邹京材邹京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琅华馆帖原石于四十年前出土于河南巩县(或曰陕西西安)。石上刻《兰亭序》十三行,共六十三字,字体略大于原迹。此帖在明代已经著录于汪珂玉的《珊瑚网》,卷二十二载;“琅华馆帖,摹勒不可究诘,宋人得之海中玉版石也,字大而肥,稍不类右军,有十三行,在京师,吴人见之甚稀,此帖曾入宣和内府。”

从汪氏这段纪述中可以知道,此帖在宋朝时曾经收入内府,并刻有龙纹,此与海中馆版“内府本”相同。当时人多以为是真迹上石,并非摹刻本。汪氏又于同卷中跋云:“昨年访蔡生于京辇邸中,属予拓琅华馆《兰亭》,因假归覆勘。按定武五字未损本及王氏模墨本对照,其三字误处并同。又考吴江沈石田跋云:琅华馆法帖,摹刻不可究诘,前朝得之海中,玉版宝石,上刻龙文,字大而肥,字略不类右军。有十三行在京师,吴人见此甚鲜,相传王仲至家有此石,以珍秘不出示也。斯帖又入宣和内里,诚刻本瑰异者。今沈石田又跋其末,益奇之。”

《珊瑚网》所叙琅华馆帖字迹肥大,与海中馆版本相同,又有三字误镌亦同王著摹刻太清楼墨迹本,这些情况都可证明为王著所摹《兰亭》刻上石。汪氏《珊瑚网》所载沈周跋,当是真迹。沈周是吴门大家,于名迹法书用功甚深。其说琅华馆帖为海中之玉版上刻龙纹,并在内府曾经出现,此说与海中馆版“内府本”全同。又说王曾至家有此石,藏而不出,亦可为旁证。琅华馆帖拓本传世罕见,原石曾流入清代大藏家翁同和手中(1830—1904年),1962年版《兰亭初刻本》中所收拓本即翁氏旧藏。

翁同和旧藏琅华馆帖拓本后有翁氏长跋,称琅华馆帖“明季为徐氏所藏,康熙时则在冯钝吟处,钝吟殁即入廉访范氏,予归自西蜀,以四百金获之,有同治三年(1864年)春仲观于古倪园记,署名梅耦长”。即此可知此石递传经过。梅耦长即清代著名金石家梅启谟(1806—1866年),字耦长,其家世以古玩字画著称于北京琉璃厂。翁氏从梅氏手中购得此石。

笔者以为琅华馆帖本是王著摹本上石之本,出土较晚,故以琅华馆名之。又传为沈周家藏王氏家刻上石,后归王曾至,故疑此帖石本出于王家,当为定武五字未损本母石。然沈周所云为王著所摹刻本,刻本出王家,王氏又以刻摹墨迹摹本上石,亦有可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