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哪个窑口有收藏价值?
明清是景德镇制瓷的高峰时期,尤其是明代,国泰民安,经济实力雄厚,使明代的瓷业生产超越了以往时代,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高度:在生产规模上,瓷器产量大增,市场极为繁荣,“天下窑器所聚,其民善陶,其土善埴,火既炽、工且巧,因盛产,故价廉……”(清人朱庭延《陶阳杂咏小引》)。瓷器不仅畅销国内,成为各大商埠交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而且还被大量销往海外。国外的定货和仿烧也日益增多。在制瓷工艺上,不仅青花瓷空前发展,五彩、斗彩争灿,红绿黄釉及其他色釉竞放,而且制瓷技术全面突破,尤其是御器厂在提高烧成温度、色釉和彩绘技术革新诸方面成就突出,成为集大成的制瓷巨擘。
在这样的鼎盛期,许多民窑也在继承前朝优秀传统基础上,锐意革新,不断进取。而且由于御器厂的设立,促使民窑制瓷工艺更为讲究,在胎釉料的淘选、配料,以及制瓷工具上都有很大提高,为产生优质产品提供了工艺条件。再加上民窑的制作不受官方的礼制约束,题材多样,风格自由,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代表民窑特色的“御器”、“佳器”、“绝器”在质量上并不逊色于官窑,而且有的产品还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明清时期景德镇有较大影响的窑口首推“民窑魁首”――“御窑厂”。清康熙《浮梁县志・陶窑志》载:“其在邑治西教场者为御器厂,延袤里许,其制愈精”。“御器厂”即明设的御窑厂,因明代浮梁县衙在景德镇市东而御窑厂在西,所以又称“西厂”。它以生产宫廷、贵族、宗教用瓷为主,其产品不能在市场上销售。入清后,因“官搭民烧”等原因,使这种界限有所突破,如清雍正年间的窑务总理年希尧曾将御窑厂一部分瓷器作为私器“年窑”(因款识年希尧二字而得名)。但总体说来,御瓷与民器还是有着严格界限的。明清御器厂所产瓷器在生产管理、瓷土原料、成型工艺、窑炉装烧、装饰图案等诸方面不仅代表着当时制瓷业的先进水平,而且以其“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显示出皇家的高贵气派而受到世人青睐,历来被公认为收藏品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