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库全书有价值吗?
四部乃书之都会,群籍之钤键,以之概括古书,简明切要。四库全书将典籍分为四部,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戴殿泗等奉旨在武英殿内开四库全书馆,开始纂修《四库全书》(清高宗实录、圣训已分别由实录馆、圣训馆所修纂),从当时全国各地征集的图书中择其书“体例完善者”分别录入“经、史、子、集”四部。
书成后,用缮写的方式,制成七份副书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承德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文溯阁,合称“北四阁”;以及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合称“南三阁”,用当时最高级的藏书楼规制存放。
因为书成于乾隆时代,所以又称为“乾隆四库本”。因该目录著录的书有一部四册,故名四库全书,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编最大一部书,收录自古以来至清代乾隆时的书籍书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这四部在中国史籍上也是常用的类目分类方式)。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完成,在中国各地征集到的书籍中,选出符合清廷规定的约三千三九十七种,三万四千五百五十五册,分装于一万八千余册。
据文献记载,在编纂这部巨著时,清朝政府调动了360位学者、抄写人员,手抄7部(北四阁,南三阁),共花费36年时间,耗费白银548万余两,而当时清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为四千万两,可见其工程浩大,是中华文化的无价瑰宝。
《四库全书》收录之广,规模之大,编撰之精,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被后人称为“古典文化的总汇”。它保存了中国18世纪以前文化的基本面貌,是后人研究历史与文化最完备和可靠的典籍,其巨大的文化与科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